三十歲人看電影 哈利波特 Harry Potter Series

  哈利波特的影評已經被寫到爛了,大多都是在討論漏掉的彩蛋,歷史的來源,法力高強的巫師,對比其他魔法系列電影等等,但是如果從一個三十歲,四十歲,成年人的觀點來看這個故事,會是個什麼樣的感覺?畢竟J.K.Rowling寫這本書的時候也才三十歲,對吧?

我自從閱讀哈利波特的小說開始,我的實際年齡就幾乎隨著哈利波特的年齡一起成長,羅琳幾乎一年到一年半就會出新的一集,不過隨著後面集數內容的複雜度增加,羅琳的產出速度就漸漸慢下來,我的年齡才跟哈利波特逐漸拉開來,哈利漸漸在我心中變成了中二小屁孩。

羅琳安排了每一集的寫作風格,從兒童稚嫩用語,隨著波特的年齡增加,用語越來越成熟,越來越有思考的深度和語句結構的複雜度。

整部書相對於電影,是完全按照波特的視角去看所有的事情,在閱讀的過程中常常在思考的是,究竟哈利波特帶給我們的魔法世界的觀點,到底是不是整個事件的全貌,或者只是主角自己的想像和延伸?

我們都知道哈利波特被作者勾勒出來的人格特質,內心充滿勇氣,不算最聰明的人,但是在關鍵時刻會卯足全力。哈利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,憤怒很容易被激發,仗著自己的魔法特長,有時會做出壓迫人的舉動,完整的體現霸凌的受害者變成加害者的人格轉變。而書中的魔法描述,對於整本書的內容來說,其實說實在不是作者的重點,大部分時候作者都在描述主角的內心想法,想要表達,當一個人內心有愛的時候,才是力量的表現。

綜合整部書的劇情轉折,哈利波特的人格特質大概可以分成三個階段。

第一階段,缺乏自信心的新生,有著莫名的勇氣,就算死亡迫在眼前也寧願犧牲的情操。

第二階段,經歷了一兩次磨難,發現自己的潛能,逐漸建立了對自己的自信,但是也逐漸驕傲了起來,做決定變得隨便,情緒主導了自己的行為。

第三階段,也就是故事的終局,主角在苦行的過程中,始終有兩位朋友的陪伴,兩位朋友一個代表了理性與智慧,另一個我不知道XD,因此主角充滿著行動力的決策,碰上了荒腔走板的結局,總是能迎刃而解,最後來到大魔王期末考,順利過關。

劇中還有很多有趣的細節,包括反派不是都有相同的意志,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目標,對人生的期望也不一樣,正派也不是都是很有勇氣的人物,懦弱偏安的人到處都有,有些人還是魔法社會上赫赫有名的人物,這跟我們在麻瓜社會看到的人物行為也都很類似,代表人性並沒有因為魔法而改變。在這邊魔法代表著能力與權利,魔法越傑出的人獲得越多的權力。

或許我們都期許自己能擁有些魔法,就算是拿來澆花的法術也好,總是想要有點什麼令自己感到特別的技能,但是或許,我們最缺乏的是關懷與愛,這在我們生活在其中的資本主義社會中,可能才是最難得的,畢竟就像寄生上流最有名的一句話一樣,如果我有錢,我也是大善人,善良也許,就是那麼難得吧。





留言